一幅字画经过拍卖公司“镀金”,价格便能翻几倍;卖家根据买家的穿着进行要价;仿真、做旧高科技含量越来越高,真假难辨……那么,古玩市场的“水”到底有多深?让我们来听听专家怎么说。 安徽省收藏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蔡中寅: 恶意炒作搅乱市场, 误导爱好者 针对古玩市场的境况,蔡中寅指出是被一些恶意炒作搅乱了。新闻媒体、电视广告大篇幅不实的报道,误导了收藏爱好者。 一些拍卖公司为迎合心理需要,给艺术品“镀金”。蔡中寅解释道,“他们不断炒高价格,形成拍卖纪录,从业者代理画家的作品,也进行炒作。制造者虚抬身价,作品的价值让人没办法判定,这些可以说是行内潜规则。” 古玩市场现存的问题,究其原因还是因为管理体制不完善,市场风气不正。蔡中寅表示,收藏投资还需深思熟虑。 自抬身价 书画鉴定需实事求是 一些想借助拍卖行、商户抬高身价的画家,也让古玩市场的水越涨越高。 “有些画家,为了抬高自己,比如市场上一幅字画只卖一万元,而到画家家里购买则需要三万元,不过交易后还会免费再送两幅,其实是一个价。”蔡中寅说,有的书画家还专门有代理人,然后抬高价格,以提高自己的知名度。 “更有画家请人到拍卖行,以高价拍下自己的画。这么做让收藏爱好者陷入迷雾中,书画价值到底应该怎么鉴定成为难题。” 古玩“什锦市场”难寻真东西 “合肥市的古玩市场没有特色,缺陷就是没有专业市场。”蔡中寅认为,现在的“什锦市场”是“大杂烩”,市场内卖什么的都有,因此相关人员无法集中进行统一管理。这不利于古玩市场打造独有标识,也让投资者找不到方向。“像城隍庙有很多摆地摊的,摊上什么东西都有,让人无从下手。” 蔡中寅表示,合肥将在西二环建立奇石市场,以此为表率,合肥古玩市场会逐步改善管理制度。 安徽省文物店总经理汪平:商户或“以貌取人”或编故事 “爱好古玩收藏的,都是有闲钱的人。生活条件好了,老百姓大多愿花上几千上万块钱,收入多的花得更多。”汪平说。 “一般古玩店里的东西都不是明码标价,卖家是看人要价。”汪平举例说,“有的卖家看你穿得好,认为是当老板的,便提高价格,本来价值2万,便要价5万,穿的稍差的,干脆不说价钱。这种以貌取人的现象比较普遍,老百姓要多留些心眼。” “有的卖家为了让人相信东西是真的,就编造故事,称所售的古董是几代人传下来的。”汪平强调说,“像这样的故事听听就行了,不要完全信。” 另外,在买古玩时,不要完全相信书上和电视里说的,可以借鉴,但也不能盲从。现在科技发达,造假技术日益更新,要时刻跟随发展的脚步才能避免损失。 拍卖行里门道也多,需要警惕 大部分人觉得拍卖行可信度很高,实则不然。“拍卖行要有国家审批获得的资质,才能进行古董拍卖,好东西会交给有名气的拍卖行。这也是讲究品牌效益,档次、名声都是吸引客户的关键。”汪平说。 一般的拍卖行竞拍的字画不保真。“刚入门的人可能会去买,你想想几百几千块钱能买到张大千的画吗?” 谈到恶意炒作,汪平表示,“有些画家为了抬高身价会请拍卖行虚假拍卖,虽然是作秀,但也需要交手续费给拍卖行。不懂的人就会以钱衡量东西的价值,这就达到炒作的目的。” 不要莽撞,不要轻易下手 汪平说,据他对古玩市场的了解,目前合肥市场是真古董很少,其中仿古、做旧的古董要占到市场的百分之七十。尤其是地摊和一些低档次的市场,在这里“捡漏”的可能性很小,商户也随意要价。 说到底就是考验个人勤不勤快。汪平建议,“在选择古董时,不要莽撞,更不要轻易下手,要多看、多问、多比较,多思考。如果是几百块钱的东西,自己认为不错,可以购买;但如果是上万元的东西,最好能找专业人士陪同购买,以免上当受骗。” 汪平认为,“东西是会说话的”,但要花时间来观察渗透,将感性知识融合在理性知识,慢慢积累,以此不断提高自己的眼力。 古玩资深玩家杨炯: 水深莫过古玩行 钱少胆小莫进入 曾几何时,一向被看着是“高雅爱好”的收藏活动,渐渐走了样,变了形。随着各种资本市场以及各种人群的进入,彻底地搅浑了原本就不十分清澈的这潭水。 如今的收藏圈也好,古玩行也罢,如果用一句话总结给蠢蠢欲动的那些人,就是“水深莫过此行当,钱少胆小莫进入”。换句话说,就是假如你有一千万想涉足古玩行,那么你要提前做好“全部打水漂”的心理准备,否则的话,你就是“玩不起”,那就最好不要玩。 “我从1995年开始涉足收藏,那时候收藏圈的水还不是很浑,圈内的人也不是特别多,制假、造假、贩假远达不到‘猖獗’二字,更谈不上形成产业。”杨炯表示。 自从电视节目催生了“收藏热”,每天都有数以万计的人进入收藏圈,于是乎,拍卖行、古玩市场等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在全国“生长”出来,上世纪90年代,从事艺术品拍卖的公司屈指可数,而且几乎都集中在北京、上海、广州等几个大城市,尤以北京居多,拍卖行的行为也基本还算规范,最起码没有那么多的“花样”。 那时的古玩市场也很少,除了几个大城市有专业的古玩市场,二三线城市有古玩市场的都不多。可是到了2005年前后,拍卖行、古玩城到处皆是,甚至一些县级市都有专门从事古玩(艺术品)拍卖的公司,古玩城更是随处可见,很多原本靠“零打碎敲”制假售假的那些人,渐渐把古玩的制假售假壮大成一个容量极大的产业。 且不说古玩在制假过程中有多少翻新花样,在售假过程中挖空了多少心机,编了多少故事,埋了多少陷阱,就说这鉴定行业层出不穷的糗事,也让很多人警醒了! 收藏圈各种伎俩 害的是行业本身 杨炯说,目前的现状,基本应了那句话:待收藏圈的各种伎俩几乎耍尽用完,到头来害的却是这个行业本身。 杨炯认为,近些年由于进入这个行当的人员构成十分复杂,外表喧嚣实际逐渐萧条的收藏界,是首当其冲的受害者。 那些后期进入的“投机者”或者叫“投资者”损失的无非是金钱(实际上,这些人损失的金钱远没有前者数额多),那些所谓的资深“藏家”和古玩市场从业者,自身损失的不单单是金钱,更重要的是,损害了整个市场,还有就是自身的声誉。 举个例子,最早的宝玉石收藏,仅限于和田玉、翡翠两大类。随着这两个品种的资源逐渐稀缺,加之被抬高离了谱的价格,使得很多想玩一玩的人望而却步。与此同时,一些精明的商家开始把投机及炒作的眼光转移到了寿山石、绿松石、鸡血石、青海玉、俄罗斯玉等旁类上,就这样分阶段地想着法子往各种所谓的“宝玉石”上投,转移到某一项,就在一定时期内炒作某一项,又吸入一个群体,吸入一笔笔资金,然后就是始作俑者偷偷撤出资本转战炒作其他“宝玉石”,后期进入者被套牢。如此反复。 杨炯认为,市场搞坏了,集体的声誉搞砸了,就像是生态平衡被破坏一样,再想恢复几乎是不可能的。 |
关注商会微信